编辑:貓咪品種
伯曼貓又稱緬甸聖貓,傳說最早由古代緬甸寺廟裡的僧侶飼養,視為護殿神貓,18世紀傳入歐洲逐步進化定型。伯曼貓體型較長,身上被毛主要是淺金黃色,臉,耳,腿尾等部分毛色較深,呈咖啡色或深灰色,四爪為白色。
顏色分為海豹色,藍色,丁香色,巧克力色,紅色,奶油色和玳瑁色,所有的顏色都可以附加山貓紋。
簡介
據傳,伯曼貓最早被緬甸聖僧所飼養。不過事實上,伯曼貓最早在法國被確定為固定品種,緊接著在英國也注冊了這一品種。伯曼貓屬於中型貓,有且僅有重點色塊,肌肉結實,四肢中等長度,腳爪大而圓。頭部寬圓適中,臉頰豐滿,鼻子中等大小。眼睛差不多為圓形,眼角稍吊,為藍寶石色。耳朵為暗色,中等大小,尖成圓弧形。尾巴中等長度。被毛長而細,且不易粘連。軀干毛色為淺色。胸部到腹部的毛呈波浪狀。頗有特色的是伯曼貓的四肢末端為白色,被稱為四肢踏雪,使它更加高貴。前肢的白色被稱為手套,後肢的白色則被稱為蕾絲,蕾絲的部位延伸得很長。伯曼貓溫文爾雅,非常友善,叫聲悅耳,喜歡與人作伴,對其他貓也十分友好。
伯曼貓(詳情介紹)
形態特征
整體
伯曼貓的體型比典型波斯貓的體型長,而臉部較窄,軀干毛色為淺金黃色,與臉、耳、頭和尾的顏色形成對比。外型:中型至大型。身體及頭部均很強壯,而且重心低,予人一種結結實實的感覺。耳尖略圓。前爪頂端為白色,一直到腿部後面也全為白色。一雙得天獨厚的藍寶石眸子,四只像戴上雪白手套的腳掌,再加上撲朔迷離的身世,令被稱為"緬甸聖貓"的伯曼貓散發出獨特的氣質。
局部
頭部:頭前部向後方傾斜,稍呈凸狀。面頰肌肉發達,呈圓形。臉面毛短,但頰外側毛長,胡須密。
耳朵:中等長度。耳朵大而向前豎立,耳端稍渾圓,兩耳尖間距寬,兩耳根部間距
適中,面頰和耳朵都呈現頗具特征的“V”字形,與頭部輪廊十分協調。眼睛:又圓又大,看起來好像會說話般,而且間距較寬。眼睛的顏色呈清澈的藍色,深藍比淺藍較為理想。
鼻子:鼻梁又高又直,中等長度,鼻尖稍緩慢下降,略呈鷹鉤鼻狀。
四肢:四肢粗短,骨胳發達,肌肉結實、有力;前肢直立。
足掌:趾大而圓,握力大,爪短有力,爪白色,像戴了白手套般。前趾的部分稱為“手套”,後趾的部分叫做“蕾絲”(Laces),並伸至關節點。
尾巴:尾長中等,與身體協調,尾毛濃密。
眼睛:圓圓大大,藍寶色和青斑色。
毛發
披毛:中長毛,不會糾結,容易梳理,毛長而厚密,毛質如絲,細密而富有光澤;頸部飾毛長,但肩胛部被毛短;胸部至下腹部被毛略呈波紋狀;腹部被毛允許少量卷曲。體毛應是無條紋的單色,但在海豹色斑點、藍色斑點中允許少量深色。體毛與斑點反差越明顯越好。臉、耳、四肢、尾的斑點以同一色為最佳,斑點毛尖不能混入白色。四爪應為白色。
毛色:海豹色,藍色,巧克力色,丁香色,紅色,奶油色以及玳瑁色。
色斑:重點色基礎上,有或沒有山貓紋。
毛質:毛有光澤,長而厚,可遮擋全身。
歷史起源
伯曼貓相傳是源出於緬甸,傳說伯曼貓顏色的來源是這樣的:在LaoTsum廟宇的守護神是一只金黃眼睛的白色長毛貓,而廟宇的尊貴女神Tsun-Kyan-Kse的眼睛則是深藍色。廟宇的主持與一只貓貓Sinh為伴,在一次遇襲中去世,而在主持去世的時候,愛貓Sinh踏在主持的身上並面向尊貴女神,在這時候,神跡顯現使白貓的毛蓋上一層金色,眼睛變成藍色,面、腳及尾巴都變成泥土顏色,但踏在主人身上的四只腳卻保持原有白色。Sinh過了七日後便死去,把主持的靈魂帶到極樂世界。
在現代歷史中記載,一對伯曼貓首次於1919年從緬甸運到法國,在運送途中,雄貓死去,只剩下母貓及其腹中小貓,自始伯曼貓在歐洲不繼發展,於1925年在法國被確認。但在二次大戰期間,全歐洲的伯曼貓只剩余兩只,為了挽救這個瀕危的品種,繁殖家唯有以異種交配方法,重新建立這個品種。自始以後,一般伯曼貓的注冊必須最少有五代的純種血統。
伯曼貓於1966年被英國確認,而CFA則於1967年承認這個品種。
一只理想的伯曼貓應是中大型、強壯、擁有長而幼細的披毛,但不及波斯貓般豐厚。毛色方面則應該是淺色,像蓋上一層金黃色。重點色在面、腳和尾巴,四爪的白手套標記則是伯曼貓的獨特之處。眼睛應該是圓而大,呈藍色。
伯曼貓溫文爾雅,非常友善,叫聲悅耳。溫順友好,渴求主人的寵愛,喜歡與主人玩耍,對其他貓也十分友好。它們一旦在新的環境中感到安全,便會流露其甜美及善良的性格。它們喜歡在地上
活動,但並不熱衷於跳躍及攀爬,亦喜愛玩耍,但從不對其飼主有所要求。愛干淨,在舒適的家中生活很愉快,天氣晴朗時也喜歡到庭院或花園裡散步。
貓咪掉毛嚴重?換季的時候,貓咪掉毛可以用一撮一撮來形容。比
沙特爾藍貓又叫夏特爾藍貓,這種原產地法國的貓貓據說是由法國的卡
什麼是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