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寵物魚喂養
灰鯨(學名:Eschrichtius robustus),隸屬於鯨目須鯨亞目灰鯨科,體圍比須鯨科的種類大,但比露脊鯨小;它的成體長10至15米(雌鯨略大於雄鯨),最大體重超過35噸。體形呈紡錘狀,軀干粗胖,在鳍肢附近最粗,向尾部逐漸變細。
形態特征
灰鯨體長在10-15米之間,體重達30多噸。全身灰色、暗灰色或藍灰色,有白色斑點,因此得名,也有人稱它是“灰色的巖岸游泳者”,腹面的顏色較淡。身體後部的皮膚上凹凸不平,主要是被巖石或砂擦傷以及籐壺等寄生動物附著後留下的傷疤所形成的賴皮狀皮膚。它的眼睛為卵圓形,位於口角的後面,比其他須鯨類的眼睛的位置靠上,上眼睑略長。耳孔較大,可以插入一枝鉛筆,位於眼睛與鳍肢的基部之間。鯨須為淡黃色、每側大約為140-180枚,長度為40-50厘米。須板較厚,須毛粗糙,整個須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它頭上的毛也較其他須鯨類多,排列不太規則,上、下颌的前端最多,毛的基部不形成瘤狀隆起。舌狹而厚,前端灰色,其余部分為粉紅色。鳍肢上有4指,缺少第一指。
它的體形粗胖,尤其是鳍肢的附近最粗,然後由此向尾部逐漸變細。頭部與體長相比較小。雖然沒有背鳍,但也露出背脊,並可見到尾部背面有8-15個小的駝峰狀隆起。鳍肢寬厚,前緣凹凸不平,尾鳍的大小中等。胸腹部有2-4條縱溝,溝的前後長度達1.5米,但沒有褶溝。有人認為褶溝的作用是當動物呼吸時有助於胸腔的擴大或縮小,攝食的時候可以增大口腔的容量,而灰鯨是現有須鯨中最原始的淺水類型,所以褶溝尚不如其他須鯨那麼發達。噴氣孔有2個,位於吻部最高處的稍後方,2個孔的前端的距離較近,大約為7厘米,後端的距離稍遠,大約為21厘米,略成“V”字形,噴氣孔前後的長度約為20厘米。它噴出的霧柱又矮又粗,上面很平,彼此靠得很近,所以從後面看是挨得很近的兩條霧柱,從側面看上去就象只有一條霧柱一樣。
種群動態
基因研究和差別恢復模式顯示,灰鯨的西北太平洋亞群獨立於東太平洋亞群,前者被列為極危物種。
無論太平洋東部還是西部的灰鯨,在史前時代都有被巨牙鲨獵殺的紀錄。20世紀初期,沿海土著捕鯨數降至較低水平,興起的商業捕鯨造成的魚類資源消耗,嚴重削弱了傳統的漁獵經濟。19世紀中葉,潟湖育種區的商業捕鯨活動導致東太平洋灰鯨銳減,1855~1865年,十年高峰捕鯨期,每年捕獲量約在480頭。1967~1996年的調查顯示,僅管有持續捕撈,東太平洋的灰鯨數量正以每年2.5%的增速恢復,1997年~1998年到達24,000-36,000頭的高峰,2001~2002年,下降到15,000-22,000頭,種群下降的原因解釋繁多,最大可能與食物獲取及環境承載力有關。西太平洋的灰鯨數量保持了過去水平,大約在100~300頭左右。
中國: 1961和1962年分別有1頭灰鯨擱淺在福建晉江海灘。
1949年~1979年間在遼寧省、山東省、廣東雷州半島和惠陽大亞灣內、以及海南省都有擱淺或發現的記錄。
2011年11月5日,福建平潭發現1頭擱淺的灰鯨。
全球: 朝鮮海域1966年間的小規模捕獵使這個種群未能得到恢復,2001年估計不到100頭;東北太平洋種群也曾在1854~1865年間遭到嚴重捕殺,自1937年開始保護後逐漸得到恢復;據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統計,1987~1988年約有21,000頭;據1997~1998年調查,估計現存種群約26,600頭。
美洲種群在20世紀初僅剩幾百頭,1947年起經國際協議禁止獵捕,2004年已恢復到30,000頭;亞洲種群資源恢復甚是緩慢,當前數量約有200頭。種群趨勢穩定。
作為工作犬,哈士奇可以拉雪橇、引導馴鹿及守衛等工作。作為
手勢是訓練員用手的一定姿勢和形態來指揮犬的一種
觀察中我們會發現,貓咪有幾塊小肉墊以及一個大手掌,你是不是覺得
拳師犬的祖先可追溯至
藏獒(Tibetan mastiff),又
如果狗狗是不太喜歡洗澡的性格,犬家長可以拿一個瓶子把浴液先沖稀